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研究>省前瞻性项目

普通高中减灾教育现场学习课程开发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一、成果概要

减灾教育是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是回到人的教育。减灾教育是世界各国重视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我校以最适合减灾教育的地理学科为主导,在原有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探索减灾教育现场学习课程的开发。

现场学习是以“现场”亲身经历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了学科融合型、基地探究型学习形态,构建了适合减灾教育现场学习的操作模式。

开发了体现统整性、适切性和可操作性的序列化校本课程,构建了减灾教育现场学习课程体系。

围绕现场学习的减灾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机制。减灾教育现场学习与浸润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深刻理解灾害形成机制、危害及减灾措施。

学校、社会互通互助,创设了支持减灾教育现场学习的“馆课程”,包括“实体馆”2000m2“校内馆”及“校外馆”。

在减灾教育现场学习中,形成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情景式的“真实性评价”。

二、解决的问题、过程及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缺少系统减灾教育内容,缺少学科整合、融入、镶嵌,缺少与相关单位协作课程资源。减灾教育最适合的学科是地理学科,还涉及生物、体育健康、物理、化学、技术等学科,但学科之间缺少整合。

普通高中减灾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单一,忽略现场体验。目前教学组织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难以实现减灾教育体验式学习。这样显然不符合减灾教育的特点,也难以达到减灾教育的要求。

普通高中减灾教育注重认知目标,缺少技能养成。减灾教育是通过认知目标的实现来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完善和行为的规范,从而正确看待灾害,在灾害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为与措施。

普通高中减灾教育偏重教育内容,缺少人文关怀。减灾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学生灾害来了怎么躲,发生灾害怎么办,而是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一种正确的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

普通高中减灾教育以认知评价为主,缺少多元性和针对性。目前减灾教育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以追求同质性、统一性为目标,缺少多元性和针对性。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在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减灾教育现场学习课程的开发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初步构建阶段(20062011年):建设多功能专用馆(室),营造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减灾教育的联动支持氛围。2006年,基于地理学科和学校教学实际,建设了地理数字化专用教室、地理情景室、地理生态园、防震减灾展馆、防震减灾体验馆、环境质量监测室、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等,这些场馆承载更多的减灾教育功能。

深化研究阶段(20122013年):建设“馆课程”,形成减灾教育现场学习课程。为进一步深化减灾教育,建成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基地现有地质灾害探究厅、气象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火灾探究厅、核生化及空袭、田湾核电站及海洋自然灾害、数字星球、名师工作室和信息检索中心等多个探究场馆。

总结推广阶段(20142018年):形成“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格局。学校减灾教育课程基地评为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示范学校。广东、上海、新疆、西藏和省内多所学校学习减灾教育经验,借鉴校本减灾教育课程丛书。

学校成为上海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中学地理“立德树人”实验项目的实验学校。

三、成果创新点

把被边缘化、忽略的、遗忘的减灾教育正式列入普通高中教育内容,与世界各国重视减灾教育的潮流一致,在我国具有开创性。建构了减灾“馆课程”,以地理学科为主导,多学科相融合,编写了减灾教育校本课程,把学校的与社会的有关资源创设成减灾教育的生动情境,建构了支持现场学习的场馆,实现了减灾课程整体化、结构化、系统化和社会化。

应用现场学习方式。现场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突破班级授课制的限制,从教室到场馆,变革了过去“秧田式”一科一师单纯的学习状态。实现了课程的趣味性、生成性、可选择性,体现了课程的可视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构建了减灾教育构建现场学习操作模式。学生直接参与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价,成为减灾教育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宣传者。在经历与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在联系与实践中提升地理思维;在融合与感悟中建构灾害知识,加深对灾害的深刻认识。

现场学习把减灾教育价值提升到生命在场教育,为高中生生命教育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现场学习揭示减灾教育价值立意。一是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二是获得生存技能;三是体现生命关怀感;四是体现生命价值感。渗透了人文关怀,培育关怀伦理,增强家国情怀。

四、成果应用效果及影响

减灾“馆课程”以课程品质支撑减灾教育现场学习,现场学习是一种身心在场、思悟在场、情理在场的深度学习,转变了学科学习方式,实现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实现了高中地理教育社会责任、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

增强了对灾害的体验和认知。学生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和传播内容,形成话语体系,每年接待3000多人次的中小学学生。学生走进社区宣传减灾知识,让学生通过社会实现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统一。理解了学科旨趣,在我校课程选择上,每年选择地理学科学生占年级的四分之一以上。

彰显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相关事迹在无锡电视台、《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媒体上专题进行了报道,《江南晚报》以“有一拨中学生很厉害——能看全国气象图、预报无锡天气”为题报道,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学生先后接待了国务院应急办、教育部、公安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卫生部等调研组,调研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减灾教育取得的各项成绩。

增强了生命意识与安全意识。从现场参观、现场教育到现场学习,学生从参与到融入,获得内化于心的减灾意识、技能并外化于行。每年与无锡市相关单位举办减灾教育主题活动,有近100名学生获奖。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场学习把地理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等核心元素有效统合起来,从场馆建设到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增强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执行力。研究团队中1位被评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江苏省教学名师,5位教师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多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奖。

近年,减灾教育课程基地评为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示范学校,相关成果发表省级刊物上。